狂風怒號,暴雨如注。臺風“杜蘇芮”在晉江沿海登陸前后,德化縣黨員干部下沉一線,逆風而行、迎難而上,全力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,開展群眾轉移、救援受災群眾、搶修復電,助力恢復生產生活秩序,在狂風暴雨中筑起一道道中流砥柱。
我是黨員我先上
“我是黨員,我先上!”作為一名剛轉正的年輕黨員,蘭興攀忙碌的身影出現在美湖鎮洋坑村。7月27日,在臺風即將登陸之際,考慮到洋坑村地勢陡峭,1處地災點和12處高陡邊坡較為分散,且群眾都為孤寡老人,蘭興攀迅速行動起來,組織村兩委挨家挨戶動員勸導。
“許爺爺,臺風快來了,我們幫您把一樓的東西收拾下,您跟我們轉移出去。”75歲許爺爺房子的庭埕在往年臺風中已出現溜方,此次臺風有可能出現險情。蘭興攀到他家時,許爺爺還沒有意識到汛情的嚴重性,只說兒子告訴他已經做過修整,同時又擔心家里的雞鴨沒人喂養,執意要住在家里。經過蘭興攀的耐心勸導,幫許爺爺收拾好衣物,承諾每天會代替他過來喂養,順利將其轉移至小湖村集中避災點。
7月28日13時30分,劉坑村支委劉正烈與其他村兩委到村里走訪巡查,發現上涌吾洋溪支流水位迅速上漲,一下子就漫進旁邊的民宅中。此時,他接到村民劉正鏡的電話稱:“家里進水了。”一行人趕到劉正鏡家時,水位已漲到客廳。他們先把兩個孩子轉移到安全位置,又幫忙把電器搬到桌上后,埕院里的積水已沒過膝蓋。“不要害怕,我們三個相互攙扶著一起走……”劉正烈安慰著劉正鏡夫婦,一起走到安全地帶,隨后將他們安置在德化二中集中安置點。
劉正烈(中)攙扶著劉正鏡夫婦一起走
“村里的地災點我熟悉,我去看看。”有42年黨齡的楊梅村老黨員陳采芹,這次防抗臺風期間,他主動請纓,趁風雨初停間隙,馬不停蹄地趕往楊梅村的一處地災點,途中拿起工具清除了路障,隨后趕往地災點檢查房屋后是否有滑坡。
“每次暴雨水位都會上漲,如果漫上來,周圍村民會很危險。”當過村書記、村主任的陳采芹很有經驗地說道。7月29日上午,陳采芹一早就和巡河員趕到楊梅村雷潭水庫觀察水位,深入到涉水隱患重點地段進行現場勘察,并檢查水庫大壩廊道、護坡、放水洞是否完好無損、運行是否正常,這幾乎成為他的一種本能。有人問他:“你不怕危險嗎?”他就會回答說:“作為一名老黨員,這個時候就應該往前沖”。
讓燈先亮起來
“這兒有倒把刺,枝干帶刺,又細又利,千萬別被扎到。”手拿砍刀、測溫儀的鄭文毅,三下五除二就把一棵樹障清掉,并用砍刀熟練地來回拍打兩邊的草叢。
鄭文毅鉆進大山里進行故障巡視
鄭文毅是國網德化縣供電公司水口鎮供電所的一名配電營業工。7月29日上午,他和所里的同事早早就鉆進了大山里,對10千伏丘坂925線84號到119號桿繼續開展故障巡視。該線路全長33.65公里,因地形原因,全線60%的桿段穿過山林,為“杜蘇芮”臺風期間水口鎮供電所受災最為嚴重的一條饋線。
連續兩天的暴雨,山林到處濕漉漉的,越往里走越難走,一趟下來,他已然數不清自己摔倒爬起來幾次,工裝也濕透了。行進8公里后,他們終于發現93號桿的絕緣子被大風刮壞了。經搶修,排除了故障點。
工裝濕透了,已然成了“貼身裝”
下午3點12分,鄭文毅回到所里,當時工裝已然成了“貼身裝”。“糗一點沒關系,只要能早一秒復電,啥都值得。” 鄭文毅笑著說。
“注意安全,小心腳下玻璃碎片!”“這邊土質比較松,當心滑坡。”與絞磨機、錘子等搶修工具發出的聲音相比,國網德化縣供電公司支援搶修隊安全員許永全現場指揮的嗓音,要來得大而有力得多,其中還帶著一絲嘶啞。“連續多日搶修作業,大家都有點疲憊。這個時候,大聲提醒是保障安全的一個好招。”這位有著16年黨齡的退伍老兵,對于自己“大嗓門”的作用非常滿意。
7月28日深夜,剛剛完成德化縣保電工作的許永全,得知公司要調派隊伍跨區域支援搶修,來不得休息片刻,主動請纓支援。29日凌晨,剛抵達支援現場,許永全立刻和當地供電所對接,了解線路、設備故障情況,交代安全事項,制定搶修方案。當天,他們搶修隊一直干到凌晨2點,恢復1000多戶村民用電。30日上午,許永全和搶修隊又馬不停蹄轉戰南安市羅東鎮。
“馬上就是‘八一’建軍節了,作為退伍軍人,參加支援復電,讓燈先亮起來,就是獻給節日最好的禮物。”許永全說。(鄭智得)